IP用户,欢迎您! 读者登录 馆员登录
数字资源平台 > 历史学> 考古学> 老天津文物与收藏
老天津文物与收藏
扫描用手机阅读此书支持Android/iPhone

 

 祝贺《老天津文物与收藏》入围7月份“中国好书”复选书目。
 

 “中国好书”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联合推出。2017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隆重举办颁奖典礼,天津人民出版社《文字小讲》,上榜2016年度“中国好书”。
 
 
 
了解国宝故事,增长文物知识
体会时代变迁,感慨家国情怀 

 ;
 

 ; ; ;清末民国时期的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文物收藏重镇,涌现出一大批收藏家,他们有钱有闲有学识有眼力,使天津幸运地聚集了大量珍贵的传世文物。
 
 ; ;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天津出现两次文物捐献高潮,周书弢、徐世章、张叔诚、襄等大收藏家,将他们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现在天津博物馆的很多文物,是这些收藏大家的无私捐献。
 
 ; ; ;本书以文物为线索,讲述了收藏家的感人故事,讲述那些国宝在战乱年代的传奇经历:
 ;; 西周铜禁是珍贵的大型青铜器,目前存世仅三件:一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另两件分别收藏于陕西考古研究院,以及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933年,安徽寿县发大水,冲出来一件珍贵的战国楚鼎,辗转流传到天津,解放后入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清15万斤大库档案险些化为纸浆,罗振玉等收藏家,将他们抢救收藏到天津,在历经沧桑损失3万斤之后,它们终于回到当年的出发地——北京故宫。
 1922年溥仪大婚用的十六只金编钟,1932年转移到天津,后来密藏在银行地下室里,躲过了和接收大员的追查索要;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的天,爱国银行家将国宝金编钟上交给国家。
 50年代大炼钢铁,天津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废铜杂铁汇集点,工人们在炼铜厂的电解炉前,拣选出大批珍贵文物,如西都犁斛。
 1980年,南开大学博物馆专业成立。为庆贺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大学成立的*个文博专业,为方便师生的教学,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纷纷调拨馆藏文物给南开大学充当教学标本……
 
 ;;;时代的风云变幻,让这些文物拥有了不凡的身世。
 ;;; 
收藏家化私为公的义举,让这些文物更加珍贵无价。;
 
;
 
;
简介
本书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宣传天津历史、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插配历史及文物图片约200幅,内容分为六个栏目:一、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二、名人与收藏;三、镇馆之宝;四、国宝留津记;五、藏书家;六、收藏轶事与传奇。时间跨度为晚清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故事的时间延展到八九十年代。
目录
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