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是两部中医著作蕴藏着丰富的养生文化,指导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日常养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本书以这两部著作为蓝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其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养生原则,从脑、心、肝胆、脾胃、肺、肾等人体重要部位展开全面讨论,详细介绍了日常食物和本草中药中蕴藏的养生奥秘和食疗方法。
本书由从事中医本科课程教学的专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及教学大纲为基础。书中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图表式归纳,使学习者一目了然;“速记歌诀”部分以歌诀形式概括和总结书中知识点,方便学习者快速记忆;“学习要点”部分对课程中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以求全面掌握。
本书分为:上篇经络养生、体质养生、下篇四季养生;内容有:“经络是人体气血的交通网”“十二经脉:人体气血的主干道”“奇经八脉:人体气血的辅道”“络脉:人体气血的巷道”“经络养生大道”等。
本书是一本教读者通过望诊——看面相、面色来判断身体状态的书——中医小白也可以学得会的望诊奇术,所讲内容均依托《黄帝内经》,有据可查。全书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性格特点会生不同的病,了解自己的特点有助于规避身体可能出现的问题。书稿后半部分具体分析了人的不同面色、五官的表现,比如一个人的鼻子周围发青说明他脾胃虛弱,耳垂大且饱满的人肾气足等。本书将《黄帝内经》中面诊的智慧活用于生活中,方法简单易行,让大家学而即用,用而有效,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薪火相传的根与魂,中医药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迫切需要继承、发展,以造福人类健康。本书以兴趣吸引、接触体验、提高动手能力为特点。内容包括中医药历史悠久、仁心仁术的国医、中医的诊断技巧、复杂多变的病因、无处不在的中药、常见的中医疗法等6部分内容。本书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以讲一个故事,从中弓出所涉及的某一中医药知识,又将知识点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点付诸于日常生活,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
本书从现代生活出发,介绍了人体十四条重要经络,以及每条经络在维护机体正常运转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还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常敲打这些经络能预防并改善哪些病痛,或者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健康“喜讯”。我们还整理了近百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亚健康症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中医调理原理,以及调理该病、缓解不适的经络敲打法。而在每个病症下,我们都搜集了几个有效调控的特效穴位,解释了每个特效穴位所具有的特殊功效。您不妨经常按压一下这些穴位。此外,考虑到女性的美容需求和儿童的特殊体质,本书还收录了女性最容易遇到的一些美容、美体问题,以及家长关注的儿童健康问题,并且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经络敲打方法。
本书是对《黄帝内经》生命哲学内容的系统解读。对《黄帝内经》与《易经》进行合参汇通,打通《黄帝内经》与其他诸子学说等诸多背景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密《黄帝内经》的生命观、思想观、处世观,讲透整体观念、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核心问题,使读者获得以“道”驭“技”的生命智慧。
本书从《素问》到《灵枢》,讲透《黄帝内经》养生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脏腑脉象等核心问题,并通过案例,讲解了四季调养、五脏调理、饮食之道、减肥窍门、男女身心保养等与日常保健相关的实用知识。
本书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文献教研室范登脉教授校注。本次点校以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缩微胶卷本为底本,利用现存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伤寒论》版本,对底本经文逐字对校,将各本异文尽收校注之中。
本书是著名中医专家徐文兵老师依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成。内容包括:“以为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最大区别;为什么要“应地而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生的营养之路——“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总计162篇。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医学经典巨著,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魁。它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成就了无数的名医大家和医学流派,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习医、业医的必读之书。
本书系统、科学地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思想和方式进行了阐释,从调五脏养六腑、经络养生、体质养生、四时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情志养生等多个方面对人们的养生观念和方法原则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