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八章,包括:做“课堂在场”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起点、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的立项申报与开题论证等,再加上前言与后记,共约20万字。该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研究对教师的实践意义;基于问题的解决:教师教育科研的目标定位等。
本书内容:1.教育制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改革者需要告别过去那些完全站在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员的立场设计教育体系的模式,需要转变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开展有效教育变革。2.教育要教人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回首历史,我们的学校从未像今日这样急需培养孩子应对快速变化的能力,为未来尚未出现的工作未雨绸缪,帮助他们面对人类还无法想象的挑战。3.未来教育亟须走出九大误区。
本书从通识教育的历史变迁、现实发展、国际比较、未来趋势等四个角度来阐述与思考“什么是好的通识教育”,最后提炼出“好的通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以回答“什么是好的通识教育”这一引发普遍思考的问题,以弥补学界研究的不足,并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做出实际贡献。
该书从社会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人脑中人际关系加工的神经机制、神经化学与原始本能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他围绕着依恋与学习的关系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观点,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处境不利群体学生的自尊、情绪调节和学习动机问题。作者从社会脑的进化和发展的视角解释了与他人的关系是健康脑发展的基础,并根据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颖而重要的教育观点。
本书以听评课是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因此,在评课时就一定要讲怎样才能把课上好的道理,讲怎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道理。因此开展听评课活动,就是为了研究课堂教学,就是要提升教师上课的水平。
本书围绕“我的教育观”主题,内容涵盖“迷惘与成长、自由与规则、留守与开拓、求术与问道、个性与群体”五章,精选20篇,以矛盾的视角审视教育观念成长的不同方面。
本书是作者2016年走进美国校园的记录和思考,真实地展示了当今美国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和评价等领域的实践,尤其聚焦21世纪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浪潮下,美国如何通过多形态和类型的课程整合、个性化的教育设计、多维度的社会资源整合来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
本书力邀朱永新、朱晓进、杨斌、梁杰、孙春福、王晓春等教育名家名师,以广阔的理论视角、深厚的学术素养,精心选点,各个突破,从不同侧面对叶圣陶教育思想进行全方位深入透视,侧重阐述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兼顾其学理层面的提升以及和经典教育家思想的呼应。本书成书过程历时三年,诸多名家名师对研究专题反复钻研,多次演讲,臻于完善。
本书分为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理论与原理、课程与教学、教育与社会、儿童学习与成长、进步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和方法、心灵和意识、发展心理学、思维和理智等。
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包括:教学题材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