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新闻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专业》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新闻教育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并用30多万字、逾百幅图片,以翔实的史料与人物访谈、专题剖析、回忆文字、口述历史、资料汇集与文献整理与引用等方式,完整地书写、史论理析了“延安大学新闻班”,据实给出了“延安大学新闻班”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专业的“结论”,并围绕该“班”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术与史学读解,真实客观全面地打开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新闻教育发轫的历史画卷。
本书是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记录近年学习经历,展示知行成果的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党校行记、学习笔记、新闻思记、故事研记、采访漫记、阅读札记、调研手记。党校行记记录校园学习生活,学习笔记展示理论学习成果,新闻思记阐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故事研记表达对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深度思考,采访漫记辑录部分新闻代表作,阅读札记和调研手记录存研究当代新闻史、新闻精品生产和媒体改革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观察和思考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有着独特价值,均已发表于中央媒体和新闻专业期刊。
本书汇聚新华社的实践优势、信息采集优势,新闻研究所(新华社研究院)的理论优势及社外专业机构的数据优势,联合国内相关院校与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企业,围绕全球新闻传媒业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成果、经验及现实问题展开全面调研,记录发展、评估现状、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趋势判断,做出预测分析。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研究报告、人工智能媒体应用案例集、“国内媒体智能化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报告。
本书从三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谈各国的媒介及其历史与现状。主要围绕印刷媒介、广电媒介与互联网新媒体来展开。二是从理论角度讲西方新闻事业中基本的理论,如新闻自由主义理论、客观主义理论以及西方新闻事业中的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内涵。三是从新闻实务的角度,介绍西方新闻中主要新闻体裁的报道与写作,比如客观新闻、解释性新闻、数据新闻。
本书详细介绍了新媒体行业写作的相关知识,包括如何在写作中成就个人IP与企业品牌,如何定位行业、企业品牌、个人IP,如何丰富行业写作的素材,以及行业写作的方法与步骤等共十一章。
本书为传播学相关学术专著,以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为背景,研究当下高校网络舆论事件。首先从高校自媒体平台的技术、功能、文化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其次考察高校舆论现状,分类概述近13年高校网络舆论事件;最后总结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的经验与不足,提出高校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及管理,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升舆论应对能力的相关建议。
本书以英国历史传统和政治哲学中相关论述作为基本分析语境,将英国报刊思想观念放置在宪制传统与政治哲学的框架中,探讨作为观念、作为认同、作为制度、作为文化的以“第四等级”为代表的报刊观念之产生,并最终形成普遍认同的历史过程。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报刊审读的理论研究》,由《审读业务专论》《审读引论》《审读述评》《审读编后点评》等四类文稿组成。下卷《报刊审读的实践探索》,则是他在日常办好《河南报刊审读》,精心编审专家们所写审读报告的同时,还躬身抽检、撰发诸如党报、晚报(都市生活报)、专业(行业)报、企业报以及社会科学期刊、自然科学期刊等报刊审读报告,选集而成。
本书在出版社数字化改制发展的背景下,结合高校期刊出版社自身的特点,详细分析了高校期刊出版社的多元发展,重点研究高校期刊、出版社战略性发展的多元解构。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与媒体打交道和从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经验,结合泸县特大矿难、山洪泥石流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以及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康定地震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针对各级党委政府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全面、系统、完整地总结了一套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原则,分类提出各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处置的工作流程,详细整理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注意事项,以更加从容自觉地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本书是专门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和语言艺术爱好者编写的练声手册,以训练材料为主,涵盖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内外部技巧等训练,并通过新闻播音来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还附有容易读错的字词以及绕口令、贯口词等。
本书首先详细梳理了《学生杂志》18年的历史;其次主要探究了杂志所描述的学生与政治、社会间的参与对应关系,重点梳理了该杂志从民国初立到民国政府统治确立时期舆论导向的变化;其次将描述《学生杂志》作为一个构建中的公共论坛,如何切入学生切身问题的讨论,如何出谋划策为他们规划解决之道,再次处理该杂志作为现代各种学科知识传播中介的问题。最后从阅读史的角度,处理学生生活营造与期刊阅读之间的关系。